Python Rich Library - 豐富 Terminal 視覺化效果的函式庫
在 GitHub Trending 意外發現的神好用函式庫,提供解決目前 Python Terminal 顯示上的兩個痛點,分別是 Syntax Highlighting 以及 Progress Bar,原本要實現這兩項功能都是仰賴自己手動刻寫,完全是重造輪子的疲憊感。而 Rich 除實現了目前的痛點,並且帶來更多 Terminal 上視覺效果的呈現,實在是相見恨晚 😎
在 GitHub Trending 意外發現的神好用函式庫,提供解決目前 Python Terminal 顯示上的兩個痛點,分別是 Syntax Highlighting 以及 Progress Bar,原本要實現這兩項功能都是仰賴自己手動刻寫,完全是重造輪子的疲憊感。而 Rich 除實現了目前的痛點,並且帶來更多 Terminal 上視覺效果的呈現,實在是相見恨晚 😎
狀態模式和策略模式師出同門,兩者在 UML 的表示上有相同的結構,同樣是利用執行期實作相同介面的不同類別的方法,以多型的方式精簡原本需要用 if else 邏輯來控制的程式流程。兩者的關鍵差別在於使用上的意圖,狀態模式是將物件的狀態封裝為類別,並藉由類別的轉換從而多型地調用方法;策略模式則是在執行期使用依據實作相同介面的不同類別,使用其專有的演算邏輯並避免掉繼承關係所衍生的維護困難。
合成模式就是將類別建構為樹狀的關係,於是樹資料結構的階層關係、遞迴走訪便可以運用在設計系統上。同時合成模式可以與反覆器做結合,客製出強大的類別,保持新增的彈性同時也兼具走訪的便利。
反覆器已經被實踐在許多當代的語言之中,作為集合類型的低階類別所使用。以往並沒有特別感受到 Iterator 的美好,只覺得高階的語法 (python) 方便好用,而有時候得到物件回傳 Iterator 反而不知所措 (例如 Beautiful Soup)。但重溫反覆器模式後,才曉得作為底層的反覆器有多重要,同時理解它也有助於自行實踐整合不同型別的集合類別進行迭代。
從來沒有想過自行開發 Windows Service,一直以來都是在伺服器上直接執行 batch 或者經由工作排程器的方式執行想要達成的服務,但偶然契機下學習到 Windows Service 可以得到更多的便利性,同時藉由安裝 Topshelf 僅需要以 Console 開發上做延伸即可,非常實用。
轉接器模式常與表象模式進行比較,從使用上的觀點來看,前者是為了將類別能夠配合多型的方法使用,將目標類別以介面的方式,實作一個轉接器來轉換被既有的類別來達成;表象模式則是將龐雜的類別包裝成簡易的介面,讓使用者與龐雜的類別保持低耦合、最小知識,同時易於使用。
微軟因應新冠肺炎所造成的失業問題,經由分析 Linkedin 的資料後提出十種市場需要的專業,並且減免 Azure 證照的測驗費用,活動到 2020 年底以前。
命令模式、外觀模式,乍看之下有些相似,但從模式的意義上的分別兩者就可以感受到不同。命令模式是將命令(要求、需求)封裝成物件,並且讓接受命令者與命令的執行職責拆分,類似餐廳點餐從老闆邊接受客人點餐、邊準備料理分為餐廳前台與餐廳後台,同時命令模式可以將命令與執行時間分隔,延後或者指定執行命令的時間;外觀模式則是將繁雜的類別方法,透過一個簡化的控制類別封裝複雜的演算邏輯,對使用者而言僅需要一個方法就能完成所有關聯的步驟。
不同於以往覺得 Intellisense 就是一切的想法,Quick Action 以及 Code Snippet 重新塑造自己對於 Visual Studio 編輯程式碼過程的方法,原本一直覺得要花錢買 ReSharper 才能得到那種行雲流水的開發體驗,但 Visual Studio 2019 原生所支援的 Quick Action 就已經非常好用,本篇筆記用以紀錄如何以 Quick Action 以及 Code Snippet 來進行開發。
工廠是物件實體化的工廠,在實體化衍生類別的時候,如果演算邏輯相當複雜或者有改變的需求,可以將其抽出,依需求的情境分別以最基本的簡單工廠包裝生產邏輯,進階的將生產的方法以衍生類別包裝實作,以工廠方法時做,或者更進階地將相同主題類別加以包裝,並以蘊含工廠方法的方式多型地完成生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