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is an endless process.


  1. 打造個人的學習系統
    1. 基本認知
      1. 提升記憶力的方式
      2. 提升理解力的方式
    2. 關於動機
      1. 重開機的機制
        1. 分類任務
        2. 強化記憶
      2. 職涯複盤
    3. 從閱讀輸入知識
    4. 應用知識
    5. 關於技能
    6. 關於休息

書本上的體悟與生活上的應用 😀

打造個人的學習系統

基本認知

  • 學習的知識必須應用在改變行為與決策
  • 學習必然費力,費力的學習能有更深刻的記憶效果
  • 有效的練習,來自離開舒適圈的挑戰
  • 學習的支撐是動機,動機需要搭配明確的目標與建立事物的價值來落實
  • 自我的數據監控與紀錄是不可或缺的,目的是根據監控來修正方法與行為
  • 反思必須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軸,無時無刻必須深求 Why 從而修正 How
  • 測驗導向的學習方式,自我測驗、自我提問,模擬自己該如何教導人
  • 學習善用類比,讓知識彼此連結,如果能用最簡單的概念解釋就不發展新概念
  • 像比賽那樣地練習,比賽就會像練習那樣,讓練習與應用的情境一致
  • 具體項目、專案當作目標的方式,安排學習
  • 成長心態,神經具有可塑性,而非天賦定論

提升記憶力的方式

  • 善用遺忘,短期記憶退去後再費力存取加以深化
  • 打破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提取知識,解開知識與特定情境的綁定
  • 間隔學習,分散學習的時間,增加提取的難度,藉此增加學習的效用
  • 進行測驗,分配時間給予閱讀與測驗,讓測驗與測驗回饋的修正作為學習的一環,排除熟練的錯覺

提升理解力的方式

  • 發散模式,藉由專注對象轉換,把問題進行醞釀,脫離原本的思維窠臼
  • 滲透作用,中長期型的專案構想,及早讓素材融入生活,間隔地添入素材,雕刻概念
  • 交錯練習,費力式的練習,提升知識的抽象畫層次,並且增加概念辨別的能力
  • 知覺練習,大量題目、交錯、高度回饋式的五感並用的學習策略

關於動機

《恆毅力》

成就最終的歸因,不是天賦而是恆毅力 Grit,保有熱情,貫徹始終堅持不懈的努力,直達成功。作者承認天賦真的存在,同時潛力也是,但擁有天賦與潛力的人數量並不少人,但成就卻非總是因為天賦而達成,反而成就者的共同特質是因為恆毅力。

作者提出的公式,認為努力是雙倍重要

天分 × 努力 = 技能
技能 × 努力 = 成就

同時恆毅力是可以培養的,包括由內在驅動與外在環境的方式。

內在驅動上恆毅力包括:興趣、練習、目的、希望

  • 興趣:找到熱情的所在,往往不是從天降臨的如此興趣,需要探索也需要堅持,一開始可能碰到挫折,但堅持下去,從中得到熱情,才能確認是不是真正的興趣,不要太早的放棄。
  • 練習:刻意練習,帶有意識地去訓練弱點,不斷反饋並修正。
  • 目的:將目標區分為工作、職涯與志業三種層次,志業是最高層級的目的,引領者行動者去面對生活與工作,生活與工作都是配合著志業去進行的。志業如果是軟體大師,就應該發展出對應的工作態度與生活習慣,從而能夠真正地擁有成就,並實踐志業。而志業的落實,還有較低層次的目標與最低層次的日常工作,僅有高層次的志業,但沒有實際達成的中短期目標,則只是空談。
  • 希望:抱持成長心態,無助感可以習得,同樣地恆毅力也可以習得。記得事物是又可能藉由學習得到成長,修正認知框架的方式得到改變,而非一成不變的天賦論與命運論。

外在環境:家庭扮演的榜樣,家庭提供支持但同時要求堅持不輕言放棄;課外活動的重要性,養成恆毅力的最佳場域;組織文化的重要性,參與高度恆毅力文化的團體。


恆毅力可以做為大學時期學習失敗原因的解答,當時崇尚敏捷輕巧的學習方法,渴望預先擁有背景知識,勢如破竹學習的順利感,卻忽略了真實地投入學習,面臨挫折,克服挫折的良好學習經驗,才是逐步提升自我的方式。本書提供的兩個重點:

  1. 不輕言放棄,堅持到底,不要害怕失敗,應該害怕成功只在一步之遙卻放棄了。
  2. 用志業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工作,最頂層的目標改變了,一切的行動都會改變。

重開機的機制

如同在個人電腦上的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桌面會變得混亂,日常的工作也是,繁瑣的各種任務接待,會讓目標不再那麼清晰,為了回應別人的需求、自己短暫的喘息,會無法聚焦在目標以及更長遠的願景上。這個時候需要重開機的機制,清除所有的雜亂,讓目標重新回到眼前。

為此,目標清單需要常駐左右,讓自己知道能夠保持再目標的軌道上。

分類任務

分類被交辦任務的重要程度與緊急順序,能夠讓大腦不浪費資源再記憶事務上,同時也能避免過多的任務讓頭腦限於低生產的狀態(回應別人的需求、脫離目標、忙碌但沒有價值)。

強化記憶

降低存取知識的成本,讓取用記憶的效率增加,實作的方式搭配間隔練習與主動測驗的方式,使用 ANKI 來複習知識素材,

職涯複盤

職涯複盤

  1. 我目前用來創造商業價值的主要依據為何?
  2. 我真正感到熱愛的技能、工作、喜好、專業是哪些?
  3. 如何從我熱愛的領域變現或創造商業價值?
  4. 誰會需要這樣的商業價值?為什麼要選擇我?
  5. 哪些熱愛的領域交集,能產生綜效或獨特商業價值?
  6. 還有哪些需求或商機,需要哪些領域交集才能達成?
  7. 如何養成能解決別人問題的能力,並讓人知道?
  8. 怎麼發現他人有這樣的需求與問題?
  9. 怎麼讓他們願意選擇我,接受我的幫助?

從閱讀輸入知識

《超快速讀書法》

使用和製漢字的觀點認識字詞,因為知識的遞移,原有的字彙無法表示新的知識,所以創造了新的詞彙。新的詞彙構成的單位等同於西方中的單字,例如經濟(Economy)以及社會(Society),閱讀時的單位不是個別的文字,而是西方單字對應的漢語詞彙。

閱讀本身需要先備的知識,否則閱讀速度會降低,過程中思考的頻率也會增加。同文除了文本之外,作者以及社會脈絡也與文本十分相關,掌握先備知識與脈絡才能掌握全貌。

閱讀中論證的部分需要搭配文法、邏輯關係,但多數的閱讀只要藉由掃視關鍵字來擷取重點,論證則是深入了解的輔助;如果能將論證歸納為自行的分析,能夠對於閱讀的文本有更多的認識。

從書籍知識建構的角度閱讀一本書,拆分命題、論證、結論,在閱讀時保有明確的閱讀目的,叢書中的論證與結論尋找答案。

應用知識

《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

遺忘的力量

遺忘是學習的朋友,作為資訊的過濾。遺忘讓你忘掉雜訊,當你連資訊都忘了時候,試著存取它、再次閱讀它,頭腦就會知道它是資訊。遺忘還有一種奇特的巴拉德效應,時間間隔得越久,記憶的其實更多,實際的原理就是頭腦會在背景下處理資訊,讓你更清晰的掌握它,所以讀書趁早,不要害怕遺忘。

學習就是神經元建構的生物過程,因此配合生物機制來安排學習能夠達到更理想的學習效果。首先是間隔式的學習(Spaced Learning),神經元的建立需要多次的刺激,而相隔特定時間後再次學習,能夠鞏固神經元的建立,讓記憶清晰,並且再需要時能夠被使用。

間隔學習堪稱學習的珠寶,沒有它進入大腦的都只是片段的碎末,只能在閱讀的當下擁有感覺,而不是真正深化成為自己的知識。而間隔的實務操作,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但或許可以是這樣子,第一天、隔天、隔一周,隔一個月、三個月、半年。或許更理想且神秘化的安排,就是按照費式數列來規劃間隔時間。

第二則是利用主動的提取知識(Active Recall),越為費力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習的效果更好。可行的方式包括面對潔白的筆記,回應閱讀的內容、重點、歸納邏輯關係,再不直接重新閱讀文本的前提下進行回憶,再絞盡腦汁後才輔以文本檢視缺少的部分。

另外是使用測驗的方式來輔助學習,測驗可以打破純粹閱讀書本那一種「我好像已經會了」的感覺,讓讀者知道學習的盲點,理想的學習是有完美的閱讀與測驗(背誦)時間比例分配,同時測驗本身也可以作為一種學習的方式,許多知識的取得,是透過在測驗中。同時預試可以增加自己對於題型理解,在研讀時會特別有感覺,同時測驗也扮演一種「有益的困難」的角色,

閱讀的情境效應

在學習時環境與學習的互動尤其密切,在學習時編碼入腦的資訊會強烈與環境作互動,如在相同的場所更容易存取學習時的知識,所以最佳的準備考試位置,就是親臨實際考試的現場準備。時常變化學習地點也有助於讓這個知識的存取更多元,能與更多環境互動。

情境效應有兩個應用方式,第一次學習會與環境高度依賴,依此讓學習與實際應用的場域結合能夠有更好的表現;第二則是讓學習與環境分離,例如再不同的環境學習,讓知識不依賴特定環境。

分心的好處

知識與創意需要時間的醞釀,總共有三個階段,準備期、醞釀期與頓悟期。在準備期,就是嘗試各種方法、用盡洪荒之力。在醞釀期的時候,則是六根清淨,萬般皆空讓頭腦在背景處理這些。第三個階段是頓悟期,知識的理解與突破,就在此刻誕生。醞釀期所以可以發揮功效,原因在於可以讓一個人拋開既有的成見與思考框架。

交錯練習

交錯的練習效果更勝聚焦在同一個動作的練習,同樣地交替學科的學習,效果更勝一整天只讀同一個科目,最後可以回顧到之前說的變化學習地點的這件事情,同樣可以取得更好效果。雖然實際作用的因素可能不同,但總結大腦就是一個喜歡新鮮的傢伙。

新鮮可以被放在許多的層級,小至題型的變化、章節的變化、科目的變化、訓練方式的變化都是例子。這也闡釋了學習數學的一個理想方式,讓舊觀念題目交雜新題目與新觀念。同時交錯練習也發生在動作的練習上,因為大腦天生擅長留意不協調的事物,交替訓練目標有助於達到這個目標。

知覺辨識

這是大腦創造出令人驚訝的地方,大腦對於模式辨識有一種尚無法理解的神秘機制,如專業的西洋棋選手以模組化的方式看待棋盤,因此可以驚人地快速記住一副棋。而這種能力除了仰賴時間培養外,搭配反饋性的練習更可以加速鍛鍊知覺辨識這項能力。只要有設計良好的即時反饋學習系統,各種知識學習素材「音樂、圖形、氣味、觸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鍛鍊成果。

同時也指出了反饋的重要性,在先前提過的測驗之所以可做為學習的一環,也是因為測驗強烈的回饋性質。

關於技能

《學得快才會想學》
《超級學習》
《我們這樣下定決心讀書》

以往對於學習框架的想像就是一個流程式的學習處理工具,但這幾本書則讓我對於學框架有一種原則式的想像,在看書與思考的情形下,以下試著整理出這幾本如何學習與過去看過幾本的如何學習的綜合心得,也是目前最新學習框架的思考:

沒有純粹的學習

純粹的學習如精通一個科目、精通一項運動是很難長期執行的,因為學習必須具備目標,而目標之後則必須有動機來支撐,因此在一切的學習開始的前提就是動機,從而是目標。參考《我們這樣下定決心讀書》,這雖然是一本韓國高中生找到自己讀書動機的書,但其中對於動機的分類卻值得借鑑,包括(追逐夢想、改善既有環境、競爭心態與短期成就的累積)。

目標的特性

目標必須具備 S.M.A.R.T的特性,分別是 Specific (明確)、Mesurable (可測量性)、Ambiguious (遠大)、Realistic (務實)、TimeLImit (時間限制)等特性。

學習與練習的區別

在完成目標的過程,可以分為實踐目標的練習與使練習品質更佳的知識性學習,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清楚分別自己在做的是練習抑或是學習。這是這幾本書綜合起來最大的啟發,也能回應數個過去學習經驗上錯誤的原因。重點在於要用練習的方式去實踐要完成的目標,因為練習在做的事情,就是目標需要做到的事情,而學習則是使練習有更佳的品質,兩者皆不可偏廢。

一個範例:考上研究所

練習:考古題的作答、能夠回答考綱的要旨
學習:知識的取得使能夠回答考古題與具備考綱所要求的能力
檢討:只著重在學習上,不做練習,因此最後淪為走馬看花的知識學習而非準備考試

一個範例:考上國家考試
練習:考古題的作答、作文擬寫、面試擬答
學習:取得考綱中的知識,並藉由測驗的方式驗證確實學習

學習與練習的原則 (提取練習、間接練習、交錯練習)

這些原則的共同意見就是使學習更為費力,因為實證發現費力的學習能夠有更久遠的記憶效果。

提取練習就是用測驗的方式檢核自我的能力,這尤其適用知識性的學習上,因為知識性的學習容易過於沉溺在學習知識的滿足感上,但透過測驗則能發現在學習知識上的盲點與不足,也能深化知識的記憶。另一種形式的提取練習則是反思知識內容(存取以及與既有的知識整合)。

間接練習則是強調複習的重要性。遺忘是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而複習可以分為重讀教材與再次提取測驗,後者的效果又更好於前者,同時也更有效率可以直指學習者遺忘的對象是什麼。同時間接練習享有的好處是在知識的學習階段,尚未固化成長期記憶,每一次的間接練習就是固化這項知識,同時隨著學習者經歷過了睡眠、分心等階段(發散模式),重新凝固知識時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詮釋。

交錯練習則是在學習時混合已經學習過的知識與交錯知識的順序,這令學習者能在正確的時刻使用學習到的知識,因為集中練習時受惠於短期記憶,使用者能夠輕易地正確回答,但加入交錯練習後,就會使這個過程困難化。

練習的拆解與刻意練習

在練習上,整體的練習可以被劃分為數個部分(技能),每一個部分的不足就是整體目標無法完成的關鍵,因此必須藉由刻意練習來精進。反覆的練習基本動作就在於使練習的每一個部分提升水平,從而接近完成目標;後期則是針對弱處來刻意精進以臻於目標的完成。

練習的拆解也是在完成目標上的重要原則,唯有透過練習的拆解才可以清楚的知識距離目標的距離,以及距離是存在練習的哪一個部分。

刻意練習指的是效法專家的訓練方式,並且要不突破舒適圈在可以成長的範圍下努力,同時必須有明確的目標,練習的過程必須是全神灌注因此必非一個有趣的過程,練習中十分仰賴意見的即時回饋來調整方向,刻意練習的最終意義就是要修正並強化既有的技能(練習部分),同時刻意練習的過程中會增強該技能領域內的心智表徵,同時也仰賴心智表徵的運作(大腦對於資訊的內在敘述)。

關於休息

《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

小睡一下,你就贏了

睡眠扮演兩項功能,減少能量的損失與鞏固記憶力。此外睡眠期間的快速眼動期,更有助於提升記憶力。因此適當的午睡與充足的晚眠並非罪惡,反而是學習的重要一環。